前段时间针对 scheme 语言写了一个解释器,现在就 fork 一下当时想法,整理一下其中的脉络,做一个思维快照,以期下次用C语言来实现时可以顺利地进行。 成品在此:scheme-bootstrap。
词法作用域
一条语句,在不同的函数当中可能具备不同的含义,其中变量的值取决于具体的作用域,所以对一条语句进行解释时需要考虑当时的上下文。 然而lisp是一种函数式的编程语言,函数可以被当成数据来进行传递,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函数体中存在自由变量,那么这个函数的行为将产生不可控的变化, 问题重点不是变化,而是不可控,在语言的使用者不需要函数行为变化的时候,自由变量会从外部作用域取值,自动产生行为的变化。 这种作用域叫做动态作用域 (Dynamic scope )。
像java,javascript之类的语言,都是在对象内部维护一个成员变量,函数中自由的局部变量根据这个成员变量的值来确定行为,虽然函数的行为都可变,但它是可控的。 为了实现可控,我们需要让语言满足人的直觉,即作用域和手写的代码结构相同,即使一个函数会被传递,其内部变量的值也应当追溯到函数定义时的作用域中。 这种作用域就叫做词法作用域 (Lexical scope)。
显然,实现词法作用域比动态作用域复杂些。实现动态作用域时,函数传递只要传递函数文本,然后插入到调用语句中进行解释就行了;
而词法作用域需要为每个被传递的函数绑定一个定义时的作用域,通常将被传递函数体与定义时的作用域打包成一个数据结构,这个结构叫做闭包
。
javascript就是使用闭包传递函数的。
抽象语法树
语言被写下来之后只是一个文本,其内容是对某种数据结构的形式化描述,在对语言进行解释前,必须先对这个文本进行解析,让其描述的结构出现在内存中,这种结构叫做抽象语法树 (AST)。 这个过程比较乏味,无非是对字符串进行扫描,发现嵌套括号就将其作为树中的一个节点。为了跳过这个过程,我选择用scheme来写解释器,lisp 天生就适合进行这样的表处理。 类似这样用自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叫做自举。
语法
解释器逐行解释语句,那么碰到不同的语法关键字时应当触发不同的解释行为。
- 自求值表达式
当碰到数字和字符串时,表示这是一个自求值表达式,即写下的文本就是值。
- quote
(quote foo)
引号表达式的值是去掉引号后的内容,其中 'foo
等价于 (quote foo)
。
- begin
(begin s1 s2)
begin 表达式表示其内容是顺序的多条语句,某些表达式只能支持单一的语句,用begin包裹这些语句后,就能当做一条语句使用。
- if
(if <predicate> <consequent> <alternative> )
对if的处理是非常容易的,解释器先对 predicate
求值,如果值为真则对 consequent
求值,否则对 alternative
求值。
- lambda
(lambda (x y)
(+ x y))
lambda 表达式表示一个函数,对其求值就是将函数体,形参列表,作用域打包。
- define
(define var Foo)
define 表达式表示定义,处理方式是求出 Foo
的值然后与 var
绑定,放入到当前作用域中。这个过程中隐含了对函数的定义,因为 Foo
可能就是一个lambda。
- set!
(set! var Foo)
set! 语句提供了修改变量值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关键字,scheme 就是纯粹的函数式语言,其函数将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函数的行为将不可变。 其处理方式类似于define,区别是一个新增,一个修改。需要注意 define 并不能代替 set!, define 定义的变量只能在某个作用域内屏蔽外部的同名变量; 而set!将会沿着作用域链一直向上寻找匹配的变量名,然后进行修改。
- 变量
foo
对变量求值的过程与 set! 类似,解释器将沿着作用域链一直向上寻找匹配的变量名,然后取出变量的值。
- 函数调用
(plus a b)
((lambda (x y)
(+ x y)) a b)
函数调用看似有两种形式,其实本质是一种,对变量 plus
的求值和对 lambda
的求值都将得到一个闭包,所以函数求值的真实过程是,求参数的值,
将参数传递给闭包,然后求闭包的值。对闭包求值的过程为,扩展作用域,将参数值与对应的形参名绑定并放入作用域,这个过程类似于define,
然后返回闭包中的函数过程体,该过程体为一条或多条语句,每条语句都需要被进行解释,这便产生一个递归的解释过程。
基本操作和值
函数并不能从无到有定义出来,其过程总会使用一些其他的函数,例如加法,那么加法从何而来?事实上,这些非常基本的操作都是无法直接定义出来的, 它们需要从解释器中直接映射的。为了实现方便,以下操作都直接从解释器中映射:
+
-
*
/
(其实减乘除可以用加法来实现,但是没这个必要),eq?
car
cdr
cons
scheme中函数与数据的界限非常模糊,car cdr cons等看似基本的操作其实可以用函数来实现。
(define (cons x y)
(define (dispatch tag)
(cond [(= tag 0) x]
[(= tag 1) y]))
dispatch)
(define (car z)
(z 0))
(define (cdr z)
(z 1))
基本值
true
false
语法糖
语法糖并非增加什么新功能,而是让某些以有的功能写起来更舒服。对语法糖的处理也比较简单,就是将其结构变化成解释器能够认识的形式,然后发送给解释器重新解释。
- define
(define (foo bar)
<body>)
该表示法为函数定义的语法糖,用基本的define定义函数时,每次都要写出lambda,比较繁琐。 该表示法等价于如下形式
(define foo (lambda (bar)
<body>))
- cond
(cond [<p1> <e1>]
[<p2> <e2>]
[else e ])
cond 表达式类似于常见的switch结构,但是每个case自带break,所以无法进入多个case。cond 可以转换成嵌套的if,然后将转换后的表达式转发给解释函数重新解释。
(if p1
e1
(if p2
e2
e))
- and
(and c1 c2)
短路的逻辑与可以用嵌套的if来实现
(if c1
(if c2
true)
false)
- or
(or c1 c2)
短路的逻辑或也可以用嵌套的if来实现
(if c1
true
(if c2
true))
let,let*,letrec
这三个语法糖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定义作用域,这三种表示法的作用各不相同,它们都建立在lambda的基础上。
- let
(let ([<var1> <exp1>]
[<var2> <exp2>])
<body>)
let 表达式提供了定义一个作用域并绑定互斥变量的功能,var1 与 var2 在语义上没有先后之分,也不能相互访问。 let 表达式等价于如下如下形式,这是一个普通的函数调用。
((lambda (<var1> <var2>)
<body>)
<exp1>
<exp2>)
- let*
(let* ([<var1> <exp1>]
[<var2> <exp2>])
<body>)
let* 表达式提供了定义一个作用域并先后绑定变量的功能,var1 与 var2 在语义上存在先后之分,var2 可以访问 var1,而 var1 不能访问 var2。 let* 表达式等价于如下形式
(let ([<var1> <exp1>])
(let ([<var2> <exp2>])
<body>))
- letrec
(letrec ([<var1> <exp1>]
[<var2> <exp2>])
<body>)
letrec 表达式提供了定义一个作用域并同时绑定变量的功能,var1 与 var2 在语义上为同时定义,var2 可以访问 var1,且 var1 可以访问 var2,
letrec 的存在意义在于屏蔽外部同名变量,假定当前作用域外部存在一个变量 var2
,那么let和let* 中的var1求值时如果需要访问var2
,那么将会访问这个外部的var2
,
而letrec不同,如果letrec的var1求值是需要访问var2,那么这个var2的值同一作用域内的那个var2
的值。
letrec 表达式等价于如下形式
(let ([<var1> **undefined**]
[<var2> **undefined**])
(set! var1 <exp1>)
(set! var2 <exp2>
<body>)
解释器在对变量求值时会检查变量的值,如果其值为一个未定义标记,则会提示未定义错误。
内部定义
函数的内部可以嵌套地使用define语句,但是define在写成文本时是存在先后的,但是函数内部定义的语义应当是同时定义,所以在对lambda进行解释时需要一些调整, 调整内容如下,
- 扫描出lambda体内的所有define语句,只扫描内部定义的第一层无需嵌套,然后将define的变量名和值表达式(无需求值)装配成
letrec
的kv绑定形式; - 扫描出lambda内部的所有非定义语句将这个序列作为
letrec
的body
; - 用上面得到的两个部分组成一个
letrec
; - 用新得到的letrec作为body构造一个新的 lambda 来替换原来的lambda。
上文描述的含义为:
(lambda (foo)
(define a <expa>)
(define b <expb>)
<body>)
等价于如下形式
(lambda (foo)
(letrec ([a <expa>]
[b <expb>])
<body>))
惰性求值
为了实现惰性求值,需要提供一种延迟计算一个表达式的能力,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解释器改造成惰性求值解释器,
另一种是用一对关键字 delay
force
提供局部的惰性和强制求值能力。
- 惰性求值解释器
对任何一个表达式求值时,都不直接求值表达式而是创建一个代理的数据结构来包裹表达式和求值时的环境,这个代理可以作为该表达式值的许诺进行传递。 当需要使用表达式的值时,再对这个代理进求值,解释器并不会完整地求出整个表达式的值,其实这个值依旧是一个代理,解释器很懒,最多只工作到刚刚满足需求的程度。
理论上来讲,惰性求值的效率应当高过普通的求值器,但是它有个缺陷,惰性求值与赋值语句配合使用时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 haskell
这种惰性求值的语言同时也是纯函数式的语言。
因为赋值产生问题例子如下,其函数的返回值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为赋值表达式被惰性了,并没有真正执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供一个机制让语言使用者主动地强制执行该表达式。
(define (f x)
(set! x 998)
x)
- delay/force
用这种方式提供惰性功能并没什么理论上的变化,只是让普通的解释器增加两个case, 在碰到delay时生成代理,碰到force时强制执行。其优点是简单易用,同时缺点也非常明显, 必须为高阶函数提供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普通,一个版本惰性,而且在使用惰性功能时,代码中会遍布这两个关键字。
在我写的解释器中用delay/force的方式提供了惰性求值的功能。
尾调用优化
scheme语言没有循环,循环的本质就是在递归时不断对一个变量进行读写,这个变量作为终止条件便可以控制递归的次数,在没有循环时,可以用在递归函数中传递这个变化的因子来代替。 这种递归比较特殊,它在栈中只占一帧,并不会在栈空间累积数据,要使递归能够代替循环,必须进行尾调用优化。
因为我的解释器是自举的,scheme语言本身提供了对尾调用的优化,在对递归的函数进行解释时,保存当前一帧中的重要数据的负担被转嫁到了解释器中, 如果编写解释器的语言恰好也支持尾调用优化,这一负担会消弭于无形。但是如果编写解释器的语言没有尾调用优化呢?那我们就需要自己处理这种优化。
处理尾调用优化比较复杂,需要将解释器写成寄存器风格,用栈来保存寄存器中的历史值。 在解释一个表达式前,将寄存器值入栈,解释一个表达式后,栈中内容弹出到寄存器中,解释一个表达式的值不会在栈中留下任何数据。 如果表达式中存在子表达式,那么这个过程也适用于子表达式,显而易见,子表达式解释前的数据入栈时将压在父表达式的数据之上。 如果子表示的嵌套层数太深,数据将有可能撑满整个栈,递归函数通常极有可能嵌套太深。
基于这种解释器模型,可以选择让表达式序列中的最后一条语句在解释之前数据不入栈,这最后一条语句执行完毕后,直接修改寄存器,数据也不必出栈。 如果最后一条语句仅仅为一个函数调用,那么这个语句将不会在栈中累积数据,即使这个函数是递归的也同样如此。
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的目标是函数执行时扩展的作用域以及函数的闭包,判别一段内存是否可回收的方式是枚举根节点。 从寄存器中的指针出发,经过一系列car,cdr能达到的对象,有可能影响未来的计算过程,那些不能达到的都是可回收的垃圾。
如果采用停止并复制的算法进行回收,其流程大致如下:
-
GC开始之前,将所有寄存器内容保存到一个预先分配好的表里,并让root寄存器指向这个表的顶部序对。
-
GC时,先从root表开始,一个一个地复制序对,原内存中被复制的序对,car标记为“破碎的心”,cdr放置一个前向指针,指向序对复制后的新位置。
-
状态控制,free,scan。 free 指向下一段可用内存,内存分配时递增的地址就是通过它来实现,通过他可以知道当前内存的使用状态。
-
GC循环,scan初始指向一个新内存区的对象A,而该对象car,cdr仍指向旧内存区的对象,假定scan正在扫描A对象的car,此时需要检查car指向的对象是否已被复制。 如果未复制就将其复制到free所指的位置并更新free,同时在旧对象做标记,然后更新car使其指向复制后的对象。如果car指向的对象已被复制,则car更新为将该旧对象的cdr中的前向指针。 当scan超过free时GC结束。